“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2004年葛優在電影《天下無賊》中的這句經典,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卻體現的尤為深刻。從2017年南京、武漢、西安、長沙等二線城市紛紛以福利換人才,到近期北京、上海等老牌一線重磅加碼,這場“人才爭奪戰”正是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中國城市“搶人大戰”到底搶什么?
3月24日,新疆春季人才交流會在位于烏魯木齊市紅光山的新疆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千家招聘企業參與其中,將提供萬余個就業崗位,吸引大批高校畢業生及求職者蜂擁而至。
一二線20余城拉鋸“人才爭奪戰”
在3月26日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釋放的一個信號——上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特別是卓越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同日出臺的《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中,上海將向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與計算科學等13個領域的人才給予包括購租房補貼、人才公寓等多種形式的福利,高峰人才及其家屬、核心團隊成員及其家屬可以直接辦理上海戶籍。
此前的3月21日,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提出要建立優秀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今年1月,廣州、深圳也先后公布相關政策,降低戶籍及居留門檻,目標直指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和留學歸國人員等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產業急需人才。
另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杭州、鄭州、武漢、鄭州、合肥、南京等20多個城市也于近期紛紛出臺人才新政。
南京放寬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證規定,鄭州市給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萬元的首次購房補貼,成都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
除了給房、給錢、給戶口,各大城市都放出了自己的攬才目標,鳳凰財經報道,武漢喊出“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長沙提出五年吸引100萬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南京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
隨著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在人才政策上的加碼,這場“搶人”大戰正變得愈發焦灼。但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二線城市,一線城市的戶籍政策依然嚴苛。
中國城市“搶人大戰”到底搶什么?
圖為上海人才公寓。
外籍人才仍是“香餑餑”
在各地的優惠政策中,吸引海外人才成為了一項重頭戲。
在杭州,外國人才可享受7項出入境便利政策,創業資助最高可達1億元,優秀外國留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在杭就業并享受相應補貼等。
在南京,為了支持外國留學生直接留在南京創新創業,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積極引進外籍高層次人才。比如,規定爭取國家授權后,外國留學生憑借江蘇高校畢業證書、創業計劃書,可申請有效期2至5年的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加注“創業”)等。
上海澎湃新聞網也稱,上海也在積極吸引國外人才,近兩年,726名外籍高層次人才通過市場化認定在上海申辦了永久居留。2017年,上海共辦理外籍人才工作證件8.1萬件,目前在上海工作外國人才達到21.5萬人,占全國的23.7%,均位居全國首位。
“人才戰”中城市到底搶的是什么?
“我愿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當下中國社會對于人才的渴求度已經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為什么突然間,各大城市都對人才的流向如此敏感?真金白銀砸下去,城市搶的到底是什么?
對于這場起于2017年的“人才爭奪戰”,北大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分析稱,“中國現在已經陷入深度人口危機,勞動力跟不上,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保等都構成了強大壓力。各個二線城市搶人,就反映了這一形勢。應該說,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做法。”
其實,現代經濟學對于人的理解早已不再是“資源消耗單位”這么簡單了,人才背后所代表著的是體力與智力所能帶來的勞動價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其闡述的人力資本理論中指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大國空巢》作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易富賢也認為年輕勞動力是經濟的主體,人口流動其實是經濟實力的流動。
中國城市“搶人大戰”到底搶什么?
3月24日,工作人員用微信建立招聘群讓求職者掃描加入。當日,第六屆中國貴州人才博覽會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未來,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人才無疑是城市發展最關鍵,也是最急缺的要素。
說白了,一二線城市再“人才爭奪戰”中搶的不僅是人,更是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是決定城市未來良性發展的核心資源。
提升城市自身實力 留住人才是關鍵
不得不承認,通過砸錢砸房砸戶口的方式,許多城市短期內嘗到了甜頭。據招聘網站BOSS直聘3月6日發布的《2018旺季人才趨勢報告》顯示,隨著本科落戶、創業支持、購房優惠、所得稅減免等“新一線”城市人才吸引政策的集中出臺,城市間“搶人集團”的排位雛形已經顯現。其中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五個城市人才吸引力最高,2018年離開北上廣深的求職者,有35.5%的人選擇了這五所城市。
但正如國事直通車微信公眾號稱,真正想讓人口留住,或許還得是城市從自身發展上做出改變。
歷來北上廣深等中國一線城市,憑借高度集中的社會資源(經濟、教育、醫療等)、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等綜合優勢,長期雄踞人力資源市場的頂端。這也是為何在許多都市青年喊出“逃離北上廣”后不久,“逃回北上廣”的聲音便不絕于耳。
另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太元指出,如何成為人才,要看能否有適合其發揮才能的崗位。他指出,現在全國好多城市出臺人才政策,很多只是在搶人,并不一定是搶人才。
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業,這才是城市引才存在的現實問題,即僅靠買房優惠、租房補貼、項目資助、先進獎勵等物質獎勵手段埋頭“撒錢”,可能很難達到最好的引才效果。引進人才需要在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搭建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等方面精準著力,最后再輔以經濟上的激勵,生活上的便利,才會產生更好的示范效應。
伴隨著戶籍制度的放松,人才的流入,二三線城市如何完善自身就業、交通、住房等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把人才留住,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