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目:上海留學生落戶咨詢 人氣:0 日期:2019-08-04
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
留學生/應屆生/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
千呼萬喚使出來的上海市積分落戶政策終于姍姍來遲。上海市法制辦同時公布了 《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和《上海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中不僅明確了申請人所需的條件,還對具體的積分指標和分值作出了詳細規定。對于在上海打拼的年輕人來說,是否能落戶、怎么落戶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其實關注的還是與“落戶”相關的一系列福利政策。
就此次《征求意見稿》的亮點、改善建議以及積分落戶的意義,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進行解讀。專家認為,此次《征求意見稿》雖然在疏解人口問題上開了一個 “入口”,但是其效果相對有限。建議積分落戶明朗化,且實施“彈性”的積分管理機制,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
“積分落戶”亮點:“控中有疏”
由于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福利都與戶籍掛鉤,且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區域差距比較大,“戶口”問題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吸納外來人口方面尤為突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喻東分析,在我國,實施積分落戶政策,關鍵是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人口大規模流動、集聚與流入地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
有關積分落戶的政策,早在2009年12月,廣東省中山市在國內率先進行積分落戶的探索,一是外來人口通過積分落戶,二是解決諸如隨遷子女可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到公辦學校就讀等問題。而后,廣東、浙江、天津、上海等多個省市都進行了積分落戶的探索。目前,已有15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推出當地的積分落戶政策。
喻東說,之前針對人口過快地增長,包括上海在內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繼提出“以房管人”、“以業控人”的思路,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調控人口數量。上海海歸落戶此次《征求意見稿》對“職住區域”、“疏解行業就業”設置的加減分項,也正體現了上述措施。但是人口解決并非易事,接下來的效果需要檢驗。總體來看,人口的聚集主要是經濟因素起作用,只有隨著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區域內經濟發展出現均質化擴散,再加上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過多的問題才會相對好解決。
在此次《征求意見稿》的亮點上,喻東認為,上海市擬將實行的積分落戶政策,相比之前的“在控、在趕”,此次政策在疏解人口問題上開了一個“入口”,最大的亮點是“控中有疏”。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玲看來,該政策為數百萬外來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福利開了一個口子,雖然,這個“口子”開得過小,主要面向高端人才,與現有的人才引進計劃和應屆生落戶政策相比,只是起到微弱的補充作用,但其意義確實是巨大的,表明外來常住人口可以通過自己的合理安排,合法取得落戶資格。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政府進一步朝服務型政府邁進的表現,是政府轉變職能的一個重要標志。
“積分落戶”政策:分數應進一步明朗
“‘積分落戶’本質上是一個過渡的政策。留學生落戶政策”喻東認為,所謂的“積分落戶”就是在戶籍準入數量有限的總額控制下,通過選擇機制,實現一部分人落戶,本質上是一個過渡的政策。喻東表示,從長期來看,通過積分落戶的過渡辦法只能有限地解決一部分人的戶籍問題。問及此次“積分落戶”效果的預期,喻東坦言,上海近幾年在戶籍人口的總額控制上越來越嚴,進京指標每年都在壓縮,門檻也越來越高,通過積分落戶上海的人員有限,在如何解決更多人員落戶的問題上仍有很大難度。
“但一項政策是否有效,取決于能否提供穩定的政策預期。落戶上海遺憾的是,目前 《征求意見稿》并未給出落戶分數線,且提出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每年公布落戶數量和分數線,這就失去了政策效果的可預期性。”陳玲說,政府此舉雖然從控制首都人口規模的角度講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自由裁量權過大、決策程序不透明、政策效果不明朗,或損政策的公信力。
陳玲建議,在“積分落戶”的具體分數上,政府應當在科學測算、試點試行的基礎上公布明確的分數線,并確保每年分數線在極小的范圍內波動。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給相關群體的擇業、購房等人生規劃提供穩定預期。
兼顧公平 建議實施“彈性”積分機制
此次《征求意見稿》中,受教育程度在積分指標中所占的分值較大,喻東說,國內一些城市在制定落戶積分政策時,普遍歡迎高素質人才,對高素質人才來說,落戶門檻相對較低。但是,城市中還有很多外來人口,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未必那么高,但對城市的正常運轉來說卻必不可少,例如基層醫療衛生、養老、教育等領域一部分從業人員等。喻東建議,在《征求意見稿》中,對高素質人才的導向可以適當調整,除了高素質人才,還應考慮長期從事公共服務、公益事業,對社會貢獻大的人群。
對此,喻東給出的建議是,一是,除了有讓“落戶”一步到位的高門檻、高福利政策,也可以實施落戶積分的“彈性”機制,思路和手段都可以再豐富。二是,優化評分條件,比如加入社會貢獻、從事公共服務、公益事業年限等內容。
在具體做法上,喻東指出,可以考慮把與戶籍掛鉤的各項福利門檻逐步降低,根據外來人口就業、居住情況,以及供給面的情況來積分并記錄到居住證,按照不同積分享受各種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高居住證的含金量,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過去主要與戶籍掛鉤的福利,這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管理都有推動作用。比如,對辦理居住證的常住人口提供免費的小額門診,隨著積分增長逐步提供更多的教育、醫療等權利,也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喻東介紹,國際上早有類似做法,以美國為例,來到美國的外國人,第一件事就是辦理“社會保障號美國人到新地方工作生活,第一件事也是去辦理社會保障號的住所變更手續,這是因為醫療保障、受教育權利、就業、信用記錄等,都要使用社會保障號作為索引的依據,而且信用記錄直接影響到工資、社會保障等待遇,不辦不行,辦了就有好處,服務和管理得以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