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目:上海留學生落戶咨詢 人氣:0 日期:2022-03-16
免費提供最新落戶政策及一對一落戶上海方案
留學生/應屆生/非婚子女 落戶上海咨詢
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2004年以前,上海市每年給;2.8萬個到3萬個,2004年實行雙軌制后轉變為;總的來說,“打分制”的畢業落戶政策,將獲得正式上;2.3上海高校畢業生落戶政策“特立獨行”?;在落戶上海的門檻逐年攀高的同時,在我國的大中型城;単以山東省為例,2007年山東省政府表示將進一步;就在同一年里,北方的黑龍江省,南方的廈門市、深圳;2.42009。上海留學生落戶用人單位與留學回國人員簽訂的勞動(聘用)合同期限一年(含)以上,剩余合同期限(申請之日到合同截止日期)須六個月(含)以上。上述合同期限不含試用期。
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2004年以前,上海市每年給相關外來人才發放戶口
2.8萬個到3萬個,2004年實行雙軌制后轉變為居住證4000個,戶口2.4~2.5萬個,2005年發放居住證超過1萬個、戶口兩萬個,2006年發放居住證1.7萬個、戶口1.5萬個,2007年發放戶口1萬多個。5可見,上海的戶籍政策的很大程度轉移到了居住證上,而戶口的發放逐步縮緊。與此同時,每年的應屆畢業生數量卻在逐年增加,申請難度自然加大,標準分也隨之水漲船高。2008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大約有5萬多名非上海生源的學生,而當年發放的戶口依然維持在1萬多的水平,而且這一萬多個戶口并不是全部對學生發放,標準分進一步攀高理所當然。
總的來說,“打分制”的畢業落戶政策,將獲得正式上海戶口的門檻逐年提高,從大專生和本科未獲得學位者,到非“985”、“211工程”重點大學的本科生,再到重點大學的本科生,現在甚至很多重點大學的碩士生、博士生在畢業后都只能拿居住證。留學生落戶咨詢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戶口管理中,把以家庭立戶,即以“具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系”立戶的稱為家庭戶。2007年7月,非上海生源高校畢業生落戶申請結果頒布,以碩博畢業生為主力的入滬申請大軍“倒下”一大片,上海某“211工程”高校人文學院碩士畢業生2006年全部通過申請,而2007年卻“全軍覆沒”。
2. 3上海高校畢業生落戶政策“特立獨行”?
在落戶上海的門檻逐年攀高的同時,在我國的大中型城市里不少都制訂了更為寬松的高校畢業生落戶政策,以進一步吸引人才。
単以山東省為例,2007年山東省政府表示將進一步放寬高校畢業生城市落戶就業政策,濟南、青島及各地級市有望取消落戶限制,凡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有固定場所、年度接受畢業生5人以上的企業,均可以設立集體戶口。隨后濟南市出臺具體措施,允許低學歷外地生源畢業生進濟就業,大專、中專學歷畢業生,只要在濟南市落實就業單位并與該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并按時交納養老保險費,聘用期達到規定的期限的外地生源畢業生,就可辦理接收手續。
就在同一年里,北方的黑龍江省,南方的廈門市、深圳市,西部的陜西省,紛紛提出了本科及其以上學歷畢業生的“先落戶、再就業”政策,為外地生源解除后顧之憂。留學生落戶中介申辦落戶人員年齡距法定退休年齡須五年以上。屬于國家認定的高層次人才或者具有特殊專長并為本市緊缺急需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年齡可適當放寬,但須由用人單位先向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外國專家局)申報,經審核同意后受理。和上海同為直轄市的天津,也突出了“外地大學生在天津民企工作兩年內可落戶”的政策。相較之下,從2002年開始直到2008年逐漸收緊的上海高校畢業生落戶政策,與其他大部分城市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2. 4 2009,就業寒冬下的落戶“冰融”
2008年下半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日益嚴重并開始波及中國,作為中國與世界經濟結合緊密的城市,上海首先體會到了這波危機的5 , 2009.2.3
影響,出現了GDP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多年少有”的現象。而作為即將在09年夏天走出校園的應屆生們,直接的感受便是“工作難找”,相較于之前兩屆學生火爆的就業局面,落差為明顯,給應屆畢業生帶來了巨大壓力。隨著09年春天的到來,部分高校的學工部門工作的很大程度傾斜到確保畢業生就業率上面,而08年的春天,工作的導向還是“降低學生違約率”。
相較于本地生源畢業生,外地生源的學生除了就業這個問題外,往往還有著落戶這個大問題。而就在這個就業的寒冬之中,上海的畢業生落戶政策終于有所松動,上海戶口,呈現出一種“冰融”的態勢。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2008年11月6日做客回答網友提問時就透露,“人才的戶籍政策基本的思路就是要把指標管理改為條件管理。條件管理就是達到什么樣的條件,居住證就可以轉上海戶口。指標管理改為條件管理,實質上就是要擴大持有居住證的人才每年轉成上海戶籍的人數要擴大,要擴大這個人數。”
根據現有的報道,上海居住證轉戶籍方案蓄勢待發,更重要的是戶籍準入條件不僅適用于“居住證轉戶籍”人員,也適用于大學應屆畢業生和從國內外引進的人才。
方案顯示,凡是滿足七大指標分值的人士,包括流動人口都可以申請上海戶籍,方案設立100分為標準分,“只要申請人達到標準分分值,符合一個批準一個。”
這就包括兩個方面路徑落戶上海:
一是七大類指標的累積。各個指標項目加分加起來達到標準分,即可具備準入條件。如果學歷條件不夠,那么可以通過就業機構、從業時間、特殊貢獻等獲得累積分。
二是時間的累積。現在累積分不夠,但通過幾年的努力,特別是通過學業深造、實踐積累、職位提升、納稅增加等,累積到標準分,也可達到準入條件。
比如,眾多持有上海居住證的大學畢業就業時如果未能達標的人員,以本科生為例,在一家機構連續工作幾年,即可獲得100分及以上分值,從而得以落戶上海。
同時,方案指出只要某一單項條件達到100分,外來人才和持居住證者也可完全具備申辦戶籍的準入條件。這就意味著某一方面具有特別突出的人才,比如高學歷人才、有特殊貢獻的人才、有成功業績的創業投資人才等,只需采用單項指標進行衡量。
如果這一方案得以實施,這就意味著居住證含金量的大大提高,應屆畢業生即便在畢業當年沒能申請到上海戶口,依然可以在上海工作一段時間后順利的正
式落戶上海,從而享受戶口后所代表的福利。這將無疑是上海大學生畢業落戶政策的一次歷史性改革,將給未來上海市的戶籍管理帶來巨大的影響。
3 對大學生畢業落戶政策及其變化的分析
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政策,大學生畢業落戶政策的制定、實施和反饋調整都涉及到了社會上方方面面的要素,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3. 1 高校擴招是促成“打分制”形成的直接原因
2001年上海高校畢業生4.8574萬人,此后一路飆升,2002年為6.3478萬人,2003年超過8萬人,至2004年已接近10萬人,年增長率在40%左右。與此相呼應的是始自1999年的全國高校擴招。1998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僅為108萬人,僅僅兩年之后,這一數字就翻了一番,達到220萬人。
1999年開始全國擴招,2004年開始上海實行非本地生源落戶“打分制”,這之間微妙的時間差異不正說明了其中的問題嗎?作為擁有較多高校的城市,上海市在高校擴招過程中承擔了更多的負擔,限制發放戶口數量應該說是其保證本市戶口數量平穩發展的合理反應。
公共政策之間往往存在關聯性,一項公共政策的執行往往會引發另一項新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當時基于拉動內需目的而開始實行的高校擴招引發了上海逐年收緊落戶政策,其中的關系很好的證明了這個論點。
3. 2 落戶政策后的資源分配問題
一個上海戶口究竟意味著什么?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在未來的生活中這一紙戶口所意味的往往比通常想象的要更多。